-
>
家常主料100種做法叢書:肉的100種做法
-
>
隨園食單
-
>
我的健康廚房范志紅談廚房里的飲食安全
-
>
吃鮮兒-董克平飲饌筆記
-
>
給全家人的10分鐘營養早餐
-
>
中華茶道
-
>
一個人更要好好吃飯
飲啄雜譚 版權信息
- ISBN:9787563943968
- 條形碼:9787563943968 ; 978-7-5639-4396-8
- 裝幀:簡裝本
- 版次:1
- 冊數:暫無
- 重量:暫無
- 印刷次數:1
- 所屬分類:>
飲啄雜譚 本書特色
本書是作者近年發表在報刊、專欄上的飲食隨筆結集。收錄共50多篇文章,分三輯:鄉味、風物、食趣,涉及江南的鄉土菜、小吃、食俗等,多為描摹家鄉風味之作,筆觸清麗不失老到,有情有味有趣。
飲啄雜譚 內容簡介
本書分為鄉味、風物、食趣三輯, 主要內容包括: 春味三帖、面衣、腌篤鮮、常熟的粽子、勿忘六月黃、醬與醬瓜、冷結餛飩、七夕巧果、桂花幾時開、神仙雞·童子雞、冰葫蘆、走油肉、豬頭頌、面腳板·面老鼠、豆腐花、臭豆腐等。
飲啄雜譚 目錄
**輯鄉味
春味三帖 /
面衣 /
腌篤鮮 /
常熟的粽子 /
勿忘六月黃 /
醬與醬瓜 /
冷結餛飩 /
七夕巧果 /
桂花幾時開 /
神仙雞·童子雞 /
冰葫蘆 /
走油肉 /
豬頭頌 /
面腳板·面老鼠 /
豆腐花 /
臭豆腐 /
油泡·油片 /
扯篷豆腐干 /
江南羊肉 /
油氽蝦 /
爆魚和熏魚 /
青魚尾巴鰱魚頭 /
春肝夏肺秋腸臟 /
常熟一碗面 /
叫化雞 /
第二輯風物
菜薹 /
椿芽 /
清明話螺螄 /
蠶豆的節令 /
瓜期 /
楊梅燒 /
枇杷調 /
西瓜 /
菰米與茭白 /
栗子 /
蘆穄 /
虞山蕈 /
碧花菱角滿潭秋 /
荸薺 /
土豆·地瓜 /
血糯 /
河蚌 /
雜魚譜 /
第三輯食趣
菜花塘鱧桃花鱖 /
捕鱔與食鱔 /
荷韻飄香入饌來 /
冷淘 /
爆蟹 /
粥的故事 /
豆腐札記 /
虞城食諺 /
高麗 /
勾芡·調羹·著泥 /
麻辣淺談 /
孔子不是美食家 /
后記 /
飲啄雜譚 相關資料
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這和佛語“飲啄有分,豐儉無差”說的是一個道理。農村里也有“鵝吃草鴨吃谷,各有各福”的俗諺。似乎帶有濃烈的唯心主義色彩,我從來是個宿命主義者。山珍海味不是人人吃得,美食也是要“爛腸”的。其實我很反對“美食”這個詞。世間哪一樣食物不美?那都是自然的恩賜。我們雖然沒有必要像基督徒開餐前祈禱感謝上帝賞飯那樣虔誠,但我們應該懂得敬畏食物,敬畏鄉村,敬畏自然。可是,人們真有敬畏之心嗎?當我看到現今的廚子不再專心熬湯,毒大米橫行、地溝油肆虐,我就越發想念土得掉渣的家鄉菜。真想一輩子做個鄉下佬,多好。可惜,現在的農村已不見了炊煙,有的只是嗆人的油煙。但不管世間怎樣改變,俗世煙塵、鄉情如夢,永是與這家鄉味緊緊繚繞在一起的。
飲啄雜譚 作者簡介
王鳴江,江蘇常熟人,出生于1982年。自幼酷愛文學,視之如生命。業務以文自娛。嗜酒,網名琴東酒徒;喜文,筆名江郎。酒量每飲輒醉,文章平平無奇,性情淡薄無趣。非作協會員,寫過專欄,嘗游于網絡,有數十萬字發表于各地報刊。曾自黑:文字之孤魂,網絡之野鬼。
- 主題:
品相很好 內容完全不值得看。作者張口吾閉口余 滿篇之乎者也 想把自己包裝成文學巨匠 但卻完全不如行文行云流水 信手拈來,反而處處透露著刻意。題材吸睛 文筆奇差 捏著鼻子咬著牙看完了四分之三準備找舊書平臺馬上出手 眼不見心不煩!
- 主題:江南人對江南普通飲食的文化散文集
作者是江蘇常熟古里鎮的人,對蘇、滬等地的日常飲食習俗非常熟悉。盡管作者是理工科背景,寫散文也很有功力,對這些江南的飲食故事描述得生動、形象,使人如身臨其境,對這些文化典故也有認識。
-
吃鮮兒-董克平飲饌筆記
¥27¥45 -
舌尖上的文化-傳承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
¥10.2¥32 -
川味好安逸
¥11.4¥30 -
食話實說-以美味的名義
¥7.6¥20 -
知味難-中國飲食之源
¥19.1¥39.8 -
民間有味
¥11.4¥30